前期暖冬、后期极寒,冬季百合在经历“冰与火”的洗礼后行情愈发惨淡,不少种植户出现亏损,朋友圈里都是开爆或冻伤的百合图片。气候异常固然是导致种植户受损的直接原因,但实际上天灾只是一个导火索,真正反映出来的是切花百合产业背后的痼疾,而且是屡教不改的顽疾。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园林生态建设地线。
2015年冬季前期气温偏高,原计划供应年宵市场的百合提前在12月下旬开花,特别是广州、福建的部分地区早花严重。大量切花百合上市却没有节庆拉动需求,全国百合花价被迅速拉低,一些品种的切花价格甚至只有种球价格的一半,因此小部分农户甚至不再采收花朵,任其自然开放。
“花贱伤农”的道理大家都懂,但增量的脚步却一直没停,不重视市场规律、不能对市场变动做出准确预判。2015年百合种球进口量为2.8亿粒左右,较上一年增加近5000万粒,其中广州地区下种量增长20%至30%;福建南平以每年15%以上的速度递增;凌源地区每年增量500万粒左右。原本不景气的消费环境使得2015年百合切花价格处于相对低位,而扩量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,暖冬则将短期内供过于求的矛盾放大,引发价格陡降。“赌年宵”的生产心理不变,这个恶性循环便一直存在。
部分市场滞销的百合被放入冷库贮存,虽然错后销售期能解燃眉之急,但以牺牲品质换取短期利益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。冷库花虽然外观与鲜花类似,但花朵开放速度快、观赏期短,只能用来应付短期活动,如果流入家庭消费市场,必将伤害消费者的利益,“短视”行为影响市场长远发展。
正当早花引发的亏本已成定局,一股寒流快速席卷南方,造成陡崖式降温,江浙地区、广州、四川、福建等百合产区又在风雪中挣扎,生产设施差、应对极端天气准备不足的问题显露,忽视设施建设让这个冬天分外难熬。谈了几十年的现代农业在一场大降温中露出了本来面目,不少生产者仍是“靠天吃饭”,简易的薄膜大棚无力对抗寒冷,而应季加温设施缺失给农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。冷库和加温是近年生产端设施提升的两大方向,而前者更被看重,普及速度快,此次寒潮则迫使生产者将锅炉等加温设施建设提上日程,加温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。在降温中受影响的不仅是年宵百合上市量,还有三四月的春季市场。
“冰与火”的天气扰乱生产,地方保护主义则是人为扰乱市场。由于南方百合供应量陡增导致切花滞销,除了广东、福建,低价滞销风潮同样波及凌源、连云港、云南等地区,因此部分地区的生产者和经销商联合抵制外地花,在市场间人为制造壁垒,这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。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干扰市场规律的正常运作,看似保护,实则阻碍生产端技术提升和销售端营销创新,没有竞争便没有发展的动力。
无序生产、无序竞争,国内的百合切花产业链如何走向成熟稳健?重生产、轻建设,百合种植何时才能不再“靠天吃饭”?2014年暖冬导致百合花价后期较高,因此2015年种植户下种时间集中,赌年宵高利是增量的直接动因。眼下百合供应量减少,不少主产区花价陡增一倍,对情人节市场同样预期价格较高,今年的高价是否同样会成为明年扎堆年宵的诱因?不能跳出这些因果怪圈,从业者不改变追逐短期利润的心态,便始终无法跳脱百合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