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激动又神伤的数字
你知道吗?
森林拥有约80%的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。
森林和林地中生长着6万多种树木。
全球超过10亿人口直接依靠森林获取食物、住所、能源和收入。
毁林仍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着——每年有1.95亿亩的森林遭到破坏,这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%~20%,从而导致气候变化。
在联合国官方网站的这组数字,赫然提醒着人们,更好地认识森林的重要性。
数字背后,是曾经的林海茫茫,万木吐翠,大自然生机勃勃;也是焚林而田,生灵涂炭,转而声势浩大地植树造林。
一百多年以来,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。
人类文明初期,地球陆地2/3被森林覆盖,约为1140亿亩;19世纪中期减少到840亿亩;20世纪末期又减少到514.5亿亩,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%。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发布的《2018世界森林状况》报告显示,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间,尽管全球森林净砍伐的速度下降了50%,但是砍伐之外的破坏活动并未减少。1995年以来,全球森林面积累计减少了19.5亿亩,几乎与南非的面积一样大。也就是说,地球上的森林到今天已减少了一大半。
FAO在报告中表示,正是人类对木材、耕地的大量需求,使得30%的林地变成了农地,热带森林面积消失速度惊人,剩下的森林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,且分布极不均衡。而森林面积的消失,会严重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,生态危机日渐凸显。
有关专家表示,森林消失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致使数百万类物种失去栖息地。这些失去最终栖息地的动植物,最终会走向灭绝的运命。
森林面积的减少对气候变化也会造成诸多影响。森林土壤相对潮湿,但是如果没有树木遮盖阳光,这些土壤会很快变干。树木也会将水蒸气送入空气中,加快水循环。如果没有树木发挥这些作用,许多森林在被砍伐后会很快地变为沙漠。另外,树木会大量吸收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。森林越少,意味着进入空气中的温室气体越多,全球变暖的速度和程度便会加剧。
另一方面,保护森林,提高树种多样性,不仅能帮助应对气候变化,也有助于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。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收集了美国、俄罗斯、叙利亚与日本等45个国家和地区约80万处林业样地的数据,并在《科学》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。他们的评估显示,在全球范围内,森林的生产力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升高而升高。森林树种多样性在维持生产力方面的价值介于每年1600亿美元至4900亿美元之间。“光这个价值就是全球每年保护物种多样性开支的两倍以上,”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助理教授梁晶晶说。
FAO的报告也显示,森林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必需的食物、收入和营养,这对生活在热带森林和大草原的大约2.5亿人口来说尤为重要。森林为维也纳、东京、约翰内斯堡和波哥大等大城市提供了大部分的饮用水,森林中所蕴藏的木质燃料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森林还为人类带来了经济发展、劳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。在全球,森林产品每年能带来880亿美元收入,林业部门则提供近4500万个工作岗位,每年产生5800亿美元的劳务收入。报告强调,森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、减少不平等、改善城市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全民植树喜逢网络科技
每天步行18000步可以获得296克能量,乘坐一次公交80克能量,坐一次地铁52克能量……网络购票、生活缴费、预约挂号、绿色办公等低碳行为,都有相应的能量增加值。刚刚过去的植树节,蚂蚁森林掀起了一场互联网植树节的热潮:网民在手机上积攒绿色能量,为主题林、公益林、班级树、家庭树等各种虚拟树“浇水”,蚂蚁森林将在之后合适的时间,以参与者的名义种下对应能量的真树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,这些真树会被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长江边上,寓意着“一起种下希望”。
蚂蚁森林曾和浙江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一样,获得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“地球卫士奖(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)”。蚂蚁森林的最新数据显示,已有四成中国人用手机种树,参与者达5.5亿,累积碳减排1100万吨,至今已种下1.22亿棵真树,种植面积达168万亩。目前全国10个省的70多个城市在蚂蚁森林上拥有公益林。
“手机种树”近年来在我国蔚然成风的同时,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活动也不断拓展。
2019年,贵州省开展了“植树e时代天天3·12”网络植树活动。湖北省武汉市建立了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绿色大系统,建设绿色三维地图、绿色驿站、绿色科普平台。山西省太原市开发了所辖10个县(市、区)的全民义务植树网可视化平台。
3月11日,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《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》显示,在辽宁、湖南、广西、重庆、甘肃5省(区、市)成为第三批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试点省份后,全国试点省份已达到15个。
据全国绿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委员会还创新推出了造林绿化、抚育管护、自然保护、认种认养、捐资捐物等8大类50多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,上线了“我为古树名木送温暖”“我为大熊猫种竹子”等一批网络义务植树项目,建立了26个首批国家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基地。
自中国绿化基金会“百万森林计划”实施十周年以来,共完成造林155万亩,累计植树1.1亿棵,参与公众超过100万人次。2019年,基金会联合腾讯、京东、苏宁等网络募捐平台,倡导绿色低碳理念,吸引超1亿人次关注参与“百万森林计划”等绿化行动,植树1300多万株。
业内有关人士表示,互联网让更多公众参与公益和环保行动变成可能。当全民植树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,“随愿植树、随处植树、随时植树”也变成了现实。
“中国绿”为全球增添绿意
“科技植树”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也突显了我国全民植树的热潮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。
1979年2月,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,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。在植树节的引领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,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%提高到目前的22.96%,森林蓄积量增长一倍左右。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,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,人工林面积约11.93亿亩,蓄积量33.88亿立方米,面积稳居世界第一。
天然林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、生态功能最完备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。1998年长江、松花江、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停止对长江上游、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,有计划地对东北地区天然林实行禁伐和限伐,同时采取飞播造林、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等手段尽快恢复林草植被,在云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内蒙古、吉林、黑龙江和海南12个省区市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(以下简称“天保工程”)试点。
截至2018年底,国家投入天保工程资金达4000多亿元,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管护体系,19.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以休养生息,全国天然林面积净增4.28亿亩,森林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。
2019年7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》,对天然林保护作出了顶层设计,提出了3个阶段性目标任务:到2020年,实现“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”的目标,基本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各项制度;到2035年,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,质量实现根本好转,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;到本世纪中叶,全面建成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。
截至《制度方案》发布时,我国拥有天然林资源29.66亿亩,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4%、森林蓄积的83%以上。
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,“中国绿”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,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。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,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,约1/4来自中国。
FAO在报告中表示,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,森林破坏的速度有所减缓,部分国家的森林面积还有所增加,但主要归功于人工造林以及次生林的自然再生,抵消了人们毁坏原始森林的速度。国际社会依然需要采取行动,制止滥伐森林,可持续地管理森林,恢复退化的森林,并增加全球林木的覆盖,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破坏性后果。